皇家永利

叩问山海,镌刻初心!米仓山书写地学新篇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0日      作者:陈海翔、张毅、黎恒佑     编辑:地科院研宣部     审核:文雪     浏览:[]

地质先驱李四光曾言:“地质科学的源泉在野外。” 当盛夏的风拂过米仓山的层峦叠嶂,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2024 级跨专业学子的身影,已深深嵌入这片孕育地质密码的山川。2025 年 7 月 1 日至 7 日,为期七日的旺苍米仓山野外地质实习,以 “理论扎根大地,实践解码时空” 为纲,让青春的脚步与地球演化的脉搏同频共振,在岩层褶皱中读懂地质精神,于山川肌理间铭刻能源报国的赤诚。

图1 跨专业学子地质野外综合实习

米仓山的每一道岩层,都是地球书写的 “编年史”。学子们手持地质锤叩击岩壁,以罗盘丈量地层倾角,用放大镜细察矿物肌理,在寒武纪与奥陶纪的岩石地层中,追溯从深海到陆地的沧桑巨变。地层的厚度是时间的标尺,倾角是力的印记,而不同地质年代的更迭,则如同一部恢弘史诗的章节转换 —— 他们不再是书本上 “沉积环境”“地质变迁” 的旁观者,而是亲手翻动地球史册的解读者,在剖面之上,完成了一场跨越亿年的 “时空对话”。

图2 带队老师讲解地质现象

砂岩的砂粒藏着古河流的轨迹,白云岩与稀盐酸的反应泄露了矿物的身世,鲕粒灰岩的 “珍珠” 凝结着远古海洋的呼吸,页岩的层理则是沉积环境的 “日记”。学子们以专业工具为笔,在岩石的宏观形态与微观结构中,勾勒出矿物形成的逻辑链条。当稀盐酸滴落在白云岩上泛起细密气泡,当放大镜下的鲕粒纹理渐次清晰,他们掌握的不仅是辨识技巧,更是与自然对话的 “语言”—— 这种从 “观其形” 到 “悟其理” 的跨越,正是地质人 “格物致知” 的生动实践。

图3 带队老师指导辨别岩矿

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更深化了他们对岩石矿物的理解。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辨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仿佛为他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地质学世界的大门,让他们在探索中领略到岩石矿物的无穷魅力。

米仓山的晨曦与晚霞,是实习路上最动人的注脚。薄雾中的山峦、溪流边的岩石、森林里的层理,不仅是自然风光的点缀,更是地质课堂的延伸。学子们在丈量岩层的间隙,读懂了 “三光荣、四特别” 精神的深层内涵:以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 的信念克服山路崎岖,用 “特别能吃苦” 的韧劲应对野外挑战。当城市在暑气中喧嚣,他们正以双脚为尺,以岩石为书,将对地质学的热爱,化作扎根大地的执着;将能源强国的理想,熔铸进每一次观察、每一笔记录。

图4 米苍山自然风光

这场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的 “双向奔赴”,更是地质精神的代际传承。学子们带走的不仅是岩石标本与实习报告,更是 “踏遍山河识大地” 的底气,与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担当。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将继续以野外实习为桥,让更多青年在山川间读懂使命,在岩层中坚定初心,让青春的力量,始终与地球的演化同频,与国家能源事业的发展共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