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聚力暖医馆,志愿服务显担当 —— 九龙坡区南城中医诊所志愿活动
七月流火,暑气蒸腾,却挡不住青春志愿的脚步。7 月 10 日至 14 日,余超云、袁豪、尹登海、叶佳镐、张哲源、秦翊程、余若灿、潘旭等 8 名青年志愿者,走进重庆市九龙坡区南城中医诊所,开展了为期六天的志愿服务活动。从环境整理到病患关怀,从物资优化到健康科普,他们用汗水与温情,为这座承载着邻里健康的中医馆注入了别样的青春活力。
图1 诊所内各个团队志愿者合影
初入医馆,用行动擦亮就医环境
7 月 10 日清晨,8 名志愿者准时集结在南城中医诊所门口。初次踏入古色古香的医馆,空气中弥漫着艾草与中药的清香,也藏着待整理的忙碌。“咱们今天先熟悉环境,分组行动,把医馆的‘里子’拾掇利索!” 团队临时负责人余超云简单分工后,志愿服务正式拉开序幕。
根据安排,余超云、袁豪、尹登海、叶佳镐组成 “物资整理组”,承担起诊所器械、药材及杂物的搬运与归置工作。诊疗室里堆积的旧药柜、候诊区闲置的宣传展板、库房里杂乱的耗材箱,都成了他们的 “目标”。四人两两配合,或抬或扛,汗水很快浸湿了衣衫。“这个药柜得轻点儿,里面还有没清理的药瓶呢!” 袁豪一边提醒,一边小心翼翼地扶住柜角。经过两天半的忙碌,原本拥挤的库房变得整齐,闲置物品被分类存放,诊疗室也腾出了更多空间。
与此同时,张哲源、秦翊程、余若灿、潘旭组成的 “环境清洁组” 则手持扫帚、拖把、消毒喷壶,对医馆进行全方位清扫。候诊区的座椅缝隙、走廊墙角的蛛网、诊室地面的药渍,都被他们一一 “攻克”。“中医馆讲究‘洁净生正气’,咱们得扫得仔细些,让来就诊的乡亲们看着舒心。” 张哲源边说边用抹布擦拭窗台的灰尘。他们不仅清扫地面,还对门把手、座椅等高频接触部位进行消毒,连卫生间的角落也不放过。诊所护士李姐看在眼里,感慨道:“这些年轻人真能吃苦,以前忙起来顾不上的卫生死角,这下全干净了!”
三天时间里,志愿者们用双手让南城中医诊所焕新颜:器械归位有序,地面窗明几净,空气里除了药香,更添了几分清爽。不少来就诊的居民笑着说:“这医馆像是刚装修过似的,看着就敞亮!”
温情守护,用爱心温暖病患心田
7 月 13 日起,志愿服务重心转向病患关怀,志愿者们化身 “暖心使者”,用陪伴与关爱为住院病人送去慰藉。
“物资整理组” 的四位志愿者转岗为 “爱心送餐员”。每天午餐时间,他们都会推着餐车穿梭在病房之间,将温热的爱心餐逐一送到病人手中。这些餐食由诊所食堂精心准备,兼顾营养与中医养生理念,比如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杂粮饭、为脾胃虚弱者准备的小米粥。“王大爷,今天的菜是冬瓜炖排骨,清淡好消化,您慢用。” 余超云将餐盒递给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还顺手帮他调整了床头高度。尹登海发现一位老奶奶眼神不好,便主动帮她打开餐盒,轻声讲解菜品。“孩子们比我家小辈还贴心呢!”78 岁的刘奶奶吃着饭,眼里泛起了泪花。
“环境清洁组” 则变身 “陪伴聊天员”,张哲源等四人每天下午都会到病房与病人唠家常。65 岁的陈爷爷因腰椎间盘突出住院,儿女在外打工,常常独自发呆。秦翊程得知后,每天都来陪他聊家乡的趣事,还帮他读报纸上的养生知识。“小秦这孩子会说话,跟他聊会儿,我这腰好像都不那么疼了。” 陈爷爷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余若灿和潘旭则成了病房里的 “开心果”,他们给老人讲笑话,听阿姨们分享育儿经验,原本安静的病房时常传出笑声。有位患高血压的阿姨感慨:“住院本来挺闷的,你们来了,这病房里都热闹了!”
除了日常关怀,7 月 14 日下午,诊所还举办了首场健康讲座,志愿者们全程协助筹备。他们提前布置会场,摆放座椅、调试音响,还为到场的居民和病人发放养生手册。讲座由诊所主治医师刘医生主讲,主题为 “夏季中医养生与慢性病调理”,从饮食、作息、运动等方面给出实用建议。志愿者们在现场引导秩序,帮老人找座位,还认真记录居民的提问,再请刘医生逐一解答。“以前总觉得养生是大事,听了讲座才知道,原来夏天喝碗绿豆汤都有讲究。” 居民李阿姨拿着手册,连连称赞。
图2志愿者为老人发放养生手册
志愿微光,汇聚成照亮社区的暖流
六天的志愿服务虽短,却在南城中医诊所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诊所负责人周医生在活动总结时说:“这些年轻人用行动诠释了‘奉献’二字,他们不仅帮我们解决了实际困难,更让医患之间多了一份温情。”
志愿者们也收获满满。叶佳镐在日记里写道:“搬药柜时很累,但看到医生们能更方便地取用器械,就觉得值了。” 张哲源则说:“陪陈爷爷聊天时,他握着我的手说‘谢谢’,那一刻我明白了,陪伴也是一种力量。”
此次活动不仅改善了诊所的就医环境,更拉近了社区与医馆的距离。不少居民表示,看到年轻人热心公益,自己也想加入志愿队伍。周医生透露,诊所计划将这类志愿活动常态化,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医的温度与社区的善意。
青春的身影终将远去,但志愿精神的种子已在南城中医诊所生根发芽。这场充满温情的志愿服务,如同夏日里的一阵清风,吹散了病痛的阴霾,也让 “互助友爱” 的暖流在社区里久久流淌。
(图/余超云 文/余超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