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前往北川开展社会实践:在羌山里的青春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1日 作者:唐川江 罗宇航  编辑:团宣部 审核:文雪 浏览:[]
大巴驶离北川时,夕阳为碉楼镀上金边,我攥着留着阳光温度的羌绣手帕,8个年轻人在这片坚韧土地上的青春对话,仍在心头滚烫。
“认知冲击”接踵而至: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少了羌语“土话”的亲近;密密麻麻的数据手册,不及村民“重建后收入翻番”鲜活。直到王大爷指着废墟照片,流泪笑说“现在房子结实十倍”,才顿悟“理论扎根大地”不是口号,是废墟到新城的变迁,是增收账本上的真理。
非遗工坊里,阳光落在孩子专注的指尖,羌绣传承人把“五个认同”绣进针脚,“文化传承”成了流转的丝线、老少间的接力;红色悦享讲堂上,重建情景剧让众人红了眼,“共鸣”是理论顺着情感,悄悄住进心里。
北川新县城规划馆的数字刻骨铭心:12位院士领衔、5万建设者奋战、19个月建成新城。站在抗震纪念园“2008.5.12”时钟雕塑前,与援建者后代相握,才触摸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量——那是无数人托举的希望,不是教科书上的黑体字。
这些数字让我们知道了“脚底板”去感受土地的温度,懂得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是口号而是行动,理解了“北川重建史就是中国制度优越性活教材”的真正含义。正如扎根北川17年的王鹏所长所说:“不是我们照亮了这片土地,而是这片土地教会我们如何燃烧青春。”
羌山渐远,温暖瞬间却清晰。这场三下乡不是结束,是读懂中国的开始——青春只有扎根祖国大地,才能绽放最绚丽的花。
图2: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图2: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
图3:北川羌绣
(图/唐川江 文/罗宇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