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领域代码:085401)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专业学位授权点由电气信息学院负责建设,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器人工程等学科优势,构建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培养了大批电子信息专业领域高层次工程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是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领域的重要培养方向,融合了电子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以及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学科具有高速、高效、高集成度等特点,注重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研究范围涵盖信号检测、信息获取、传输、交换、处理、通信系统设计、新型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和电子系统的设计等理论与工程技术问题,在通信、计算、感知与测量等领域优势显著。该学科正加速向更高速度、更高效率、更高集成度发展,并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应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在提升信息处理能力、促进智能化与绿色化技术应用方面前景广阔,是构建高效、智能、绿色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该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梯队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创新人才队伍,教师队伍包括教授、副教授和企业专家等,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和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拥有省部级电子信息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省部级产学研创新基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校级示范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等;承担了大量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课题;在电子信息专业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研究成果。
一、培养目标
依托皇家永利油气学科优势,扎根地方、辐射川渝、面向全国,积极响应国家能源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智慧能源、人工智能、通感一体化、工业控制、虚拟现实”等领域的行业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电子信息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电子信息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电子信息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承担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实施、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向
现代通信技术与物联网工程方向专注于现代通信技术的多元化应用,涵盖传感网、信息感知处理及物联网技术,通过整合计算机、通信、网络、智能计算、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及微电子技术,聚焦跨学科综合研究。具体面向智慧能源,深入探索传感器与RFID、环境感知与识别、节点网关技术、交互控制机制、接入组网策略、软件算法优化及计算服务框架等关键技术。通过技术综合应用,提升能源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与调度,促进能源利用的高效化与可持续性,推动智慧能源领域的创新发展,助力构建更加绿色、智能、可持续的能源生态系统。
2.智能通信与信号处理
智能通信与信号处理方向基于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结合皇家永利能源领域特色,聚焦通信与感知技术的深度融合。该方向针对油气田生产、能源管理及绿色能源开发等场景,研究5G/6G通信、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协同应用,构建高可靠、低时延、大带宽的能源数据传输系统。通过解决复杂环境下通信效率低、感知精度不足等问题,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与处理,支撑能源生产的智能化、绿色化和高效化。同时,探索通感一体化技术在设备监测、生产优化及安全管理中的创新应用,推动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关键技术保障。
智能感知与信息融合方向瞄准能源领域战略需求,以智能化技术为核心,专注于探索和应用先进的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及信息融合算法,主要实现对能源生产、传输、分配及消费各环节的全息感知与实时数据采集及实时监测。该方向致力于开发高效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以捕捉能源系统中的动态变化与异常状态,并通过边缘计算、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海量多模态数据进行融合处理与跨模态语义理解,支撑能源流与信息流的协同优化,为能源系统的智能化决策、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与科学依据,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支撑能源系统的智能化转型,为实现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低碳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解决方案。
4、能源工程信息数字化
能源工程信息化方向,致力于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能源工程,通过智能化手段优化能源系统的运行、管理与决策过程。该方向主要包括智慧能源网络构建与维护、分布式能源系统的集成与优化、能源效率管理与节能减排策略的智能规划,以及用户侧能源使用的智能监测与个性化服务。提升能源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促进能源使用的绿色化、低碳化,通过跨学科合作与创新,探索能源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为实现能源数据知识共享化、生产流程自动化、科研工作协同化、系统应用一体化、生产指挥可视化和分析决策科学化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推动能源行业的智能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三、基本要求
(1) 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皇家永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方针,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热爱祖国和人民,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开放和创新意识。
(2) 掌握新一代电子信息领域方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先进技术和方法,熟悉相关方向发展动态和行业规范,在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4) 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和进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
(5) 能能够综合运用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理论、软件编程、系统仿真等技术进行实际问题分析,掌握实验系统设计。
2、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 学术素养
具有从事本学科工作的才智、涵养和创新精神,应了解本学科相关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努力学习本学科和相关研究方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促进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研究素质的提高。通过选修课程、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掌握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培养和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实验与仿真方法等实际动手能力。应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承担自己学位论文和其他学术著作发表过程中的相应责任。了解本学科相关研究伦理知识,在科研工作中遵守公认的生命伦理原则。
(2)学术道德
应恪守学术道德规范,遵纪守法。学术研究应具有科学创新的态度,做到一丝不苟、严谨为学、诚信为人,反对急功近利;遵守诚实求真的原则,树立献身科学事业的崇高理想,遵守学术要求、学术道德,遵守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学术引文、学术评价规范。
3.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具有获取知识能力,课程学习是掌握学科基础、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课程学习基础上,通过阅读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参加学术报告会等渠道主动获取知识。在阅读学术专著过程中,力求深入理解专著所表述的学术思想和知识体系;在阅读学术论文过程中,学习论文所表达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抓住论文所解决的科学问题;在参加学术报告会的过程中,应积极思考、多提问题,抓住学术报告所解决的科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
(2) 科学研究能力。
具有评价和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献综述是培养硕士生评价和利用已有研究成果能力的重要环节,应广泛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文献阅读应以近年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学术期刊的原始文献资料为主,体现本学科的前沿性、新颖性和交叉性,了解本学科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进展。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详细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计划,包括:研究方向、文献阅读、选题报告、课题研究、学术交流、学位论文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要求和进度。学位论文的研究应针对本学科有价值的科学或技术问题进行,所选课题应涉及本学科的前沿、热点、难点和重要理论或技术等问题,应具有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应使用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方法对所选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出科学的实验数据和合理的分析结论。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应得到本学科同行专家的认可。
(3) 实践能力。
具有开展学术研究或技术开发的能力,开展科学技术实验的技能,与他人合作开展科研工作的实践能力;应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或工程设计等培养实践能力。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包括:通过对本学科专业研究进展及现状的了解和掌握,分析并提出科学研究问题,在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中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熟悉科学实验中所涉及的对象特性、仪器设备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研究方案;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处理,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以技术开发或工程设计为主的包括:通过对实际工程和生产过程现有技术进展及现状的了解和掌握,分析提出本学科基于工程和生产需要为背景的、旨在改进和提高现有工程和生产技术水平的研究问题,对所提出的问题探讨新的技术方案和实现方法的可能性,在比较、分析和实际应用的基础上,得出能够对改进和提高现有工程和生产技术水平有所借鉴的研究结论。
(4)交流能力。
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与交流能力,积极参加学术论坛、学术报告会、学术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学习国内外研究前沿及最新动态,善于归纳总结与论文研究工作相关的研究进展,锻炼与他人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4、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学位论文的撰写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的内容应与论文研究工作紧密相关。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以严谨求实、科学创新的态度进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研究伦理,恪守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学术惯例;符合学术作品的公共规范和格式要求;有突出的主题且与有价值的研究结论;表述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立论正确、观点鲜明、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表达准确、文字精炼、图标规范、数据可靠、说明透彻、推理严谨;避免使用文学性质或带感情色彩的非学术性语言,对专业常识应简写或不写。
学位论文按顺序应包括:中文封面、英文封面、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主要符号对照表、引言、研究内容和结果、结论、参考文献、致谢、声明、必要的附录、个人科研工作经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论文摘要是对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具有独立性、自明性,是一篇简短且意义完整的文章,包括:对问题及研究内容的描述、对使用方法和研究过程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论文引言应包含:问题的提出、选题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等内容;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果部分应具体介绍作者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对他人的研究成果一定要按照学术规范要求进行引用标注,并明确加以说明和区分,各章之间要存在有机联系,符合逻辑顺序;论文结论部分是对主要研究结果进行提炼和概括,主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要严格区分自己取的成果与导师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研究成果
(2)质量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提出新见解或新方法,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论文所研究的题目应涉及本学科的前沿和热点,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论文应提出新见解或使用创新性的方法对所选课题进行研究,并得出科学的实验数据和合理的分析结论;论文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应得到本学科同行专家的认可。
四、学制与培养方式
1.学制
学制为3年,学业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
2.培养方式
(1)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采取全脱产方式进行培养,实行学分制。其中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主要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可采取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工程项目、单位生产或科研活动进行。
(2)实行学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学生要加强课程学习,强化科学研究,提升创新能力,全身心投入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国际合作,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3)学院全面实施研究生课程建设,强化案例教学,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建设、创新激励机制建设及创新条件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以及与国内高水平大学或国外大学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建设等。鼓励海内外联合培养与学科交叉,支持订单式培养。同时学院及有关领导要指导和检查硕士生的培养工作,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实习中期考核及论文审核制度,加大淘汰力度。
(4)其他要求:参照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院相关规定执行。
五、培养环节
课程学习是专业学位研究生重要的培养环节,需达到相关学分要求。
(1)高级英语听说与高级英语写作在达到相关要求后可申请免修;
(2)学术素养概论课程内容包括: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知识产权、人文艺术、心理学、职业规划、学术文献查阅、学术论文撰写等内容;
(3)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按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计划,允许分阶段选课,但最迟须在入学后两年内完成选课。修课时间可根据需要确定,或安排在论文工作前,或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同时进行,但学位必修课一般在第一学年内完成,所有课程应在两年内完成。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修完所规定的学分。
2.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是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专业实践的内容包括科学研究、专业调研、专业实验、专业实习等,原则上安排在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后进行专业实践,特殊情况下可申请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可提出申请,经学院批准后,将专业实践时间缩短为6个月。
3.学位论文
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工作包括论文选题、论文开题、中期考核(检查)、学位论文撰写、论文预答辩(预审)、论文答辩等环节。
(1)论文选题。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或实际意义的课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设计或者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
(2)论文开题。开题一般在第三学期末之前进行,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形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应就选题的科学意义、选题背景、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和课题条件等做出论证。
(3)学位论文撰写。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论文工作计划,计划中应对完成论文的研究方法、试验方案与手段、经费与设备、论文撰写、完成期限和预期达到的结果等,做出详细的安排和说明。
硕士学位论文应是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系统完整的学术研究工作总结,硕士学位论文应具有较好的学术性和相当工作量,利用已有的理论或方法解决本学科的科学问题,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并得到正确结果。
(4)论文预审、预答辩
根据西南石油大学的相关规定完成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预审和预答辩,根据预答辩小组的意见,论文作者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修改后的论文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后,方能正式提交学位论文送审和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5)论文答辩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撰写,经导师审定论文初稿,同意提交答辩者,可向所在院(系、中心)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工作按照电气信息学院发布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工作方案与实施细则进行。
4.分流(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后半年左右时间,应提交论文中期进展报告,报告应包括:论文工作是否按开题报告预定的内容及论文计划进度进行;已完成的研究内容,参加科研学术情况;存在或预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拟采用的解决方案等;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研究内容。学院成立考核小组,一般由3名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设组长1人,对硕士生提交的论文中期进展报告进行审查,合格者继续论文工作,不合格者限期整改,重新提交报告,再次考核,仍不合格者终止培养或走其他分流途径。根据论文中期研究进展,允许学生对论文开题时的论文选题(题目、内容、研究计划等)做出必要的调整。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应与中期考核后确定的学位论文的内容基本一致。
六、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专业实践等,至少应修满27学分。
1.公共必修课
4门,5学分,其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2学分;
自然辩证法,18学时,1学分;
论文写作,18学时,1学分;
工程伦理,18学时,1学分。
2.专业基础课
4门,8学分
3.选修课
选修6学分,其中:
专业选修课至少选修2学分;
跨专业选修课至少选修2学分;
公共选修课至少选修2学分。
4.专业实践
8学分。
七、学位标准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达到各学院规定的学位授予基本要求,可申请授予学位。学位授予基本要求按学业修读期间获得的成果分值量化计算,具体计分办法及目录清单详见电气信息学院发布的皇家永利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成果基本要求的规定。
八、方案使用
本方案自2025级研究生开始使用。
方案编制组成员:汪敏 王龙业 苏赋 过方舟
学院分管研究生教育负责人(签字):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字):
研究生院院长或分管培养副院长(签字):
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签字):
修(制)订时间: 2025 年 03 月
附:课程设置及培养环节一览表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及培养环节一览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 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备注 | ||
秋 | 春 | |||||||
公共必修课 | S2222101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6 | 2 | √ | √ | 必修 (≥5学分) | |
S2222102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 | √ | |||
Z3333105 | 工程伦理(校企课程) | 18 | 1 |
| √ | |||
S2222110 | 论文写作 | 18 | 1 |
| √ | |||
专业 基础课 | 数理 基础课 | 41081012 | 随机过程 | 36 | 2 | √ |
| 选修 (≥4学分) |
S2222205 | 矩阵理论 | 36 | 2 | √ |
| |||
S2222202 | 数值分析 | 36 | 2 | √ |
| |||
S2222207 |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 | 36 | 2 | √ |
| |||
专业 核心课 | 41000007001 | 现代信息理论 | 36 | 2 | √ |
| 必修 (≥4学分) | |
S2222220 | 信号分析与处理(案例课程) | 36 | 2 | √ |
| |||
选修课 | 专业 选修课 | 41081011 | 油气电子信息技术及应用(校企课程) | 32 | 2 |
| √ | 选修 (≥2学分) |
S0811402 | 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设计课程) | 32 | 2 |
| √ | |||
41081008 | 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案例课程) | 36 | 2 |
| √ | |||
Z0854201 | 计算机视觉(案例课程) | 32 | 2 |
| √ | |||
G2020607 | 人工智能概论 | 32 | 2 |
| √ | |||
41081009 | 现代通信理论与系统 | 36 | 2 |
| √ | |||
11000007002 | 能源互联网 | 32 | 2 |
| √ | |||
11000007012 | 智能传感器技术与组网原理 | 36 | 2 | √ |
| |||
跨专业 选修课 | G2020605 | 大数据应用技术 | 32 | 2 |
| √ | 选修 (≥2学分) 也可从全校公选课程库中选择 | |
G2020302 | 石油工程信息处理方法与技术 | 32 | 2 |
| √ | |||
11000007017 | 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 | 32 | 2 |
| √ | |||
G2020601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前沿选讲 | 32 | 2 | √ |
| |||
S2222212 | 有限元方法与分析应用 | 36 | 2 | √ |
| |||
公共 选修课 | Z3333106 | 专业硕士英语(一外)2020级起 | 48 | 3 | √ |
| 选修 (≥2学分) | |
S2222108 | 英汉翻译实践-应用英语 | 36 | 2 |
| √ | |||
S2222106 | 国际学术会议论文写作与交流-应用英语 | 36 | 2 | √ | √ | |||
Z3333103 | 知识产权 | 18 | 1 | √ |
| |||
61000034001 | 研究生生涯发展与就业准备 | 18 | 1 |
|
| |||
专业实践 | P085401 | 专业实践 |
| 8 | √ | √ | 必修 (8学分) | |
补修本科 主干课程 |
| 信号与系统 |
|
|
|
|
| |
|
|
|
|
|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