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期社会实践丨以温柔缝合流浪之痛,凭巧手编就文化之魂
当温暖的掌心轻抚流浪动物受伤的心灵,当古老的竹编技艺在年轻的手中焕发新生,这场充满意义的旅程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收获满满。在多日的社会实践中,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公益精神,以虚心学习传承非遗文化,深刻体会到社会责任与文化传承的厚重,也在心底播种下了奉献与守护的种子。
初入动物救助基地,感受生命坚韧与人性光辉
老疯杨动物流浪救助基地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着“不放弃每一个生命”的理念,不依靠任何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赠,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和销售,为上千只流浪动物搭建起温暖的家园。这里的工作人员不仅要照顾动物的饮食起居,还要为受伤的动物进行治疗,日复一日,不辞辛劳。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无私的付出,更深刻体现了公益事业的伟大与不易,也激发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图为老疯杨动物救助基地犬舍大门
抵达老疯杨动物救助基地时,大家便被眼前的场景深深触动。基地里收养着上千只流浪猫、流浪狗,这些曾经无家可归、伤痕累累的小动物,在基地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下,重新获得了生活的希望。我们为流浪动物们洗澡,小心翼翼地擦拭着每一只小动物的毛发,尽管有些动物因过往经历对人类充满警惕,但大家始终保持耐心,用温柔的动作和轻声细语安抚着它们。在梳毛时,大家仔细地梳理着打结的毛发,遇到顽固的毛结,便一点点慢慢解开,生怕弄疼了这些脆弱的小生命,在它们面前,我们的心也跟着柔和下来。
更加触动我们的是一只刚被基地工作人员救助回来的泰迪犬,该犬全身遍布伤痕与寄生虫,急需治疗。我们也有幸参与到了这次的救助行动中,在佩戴好防护装备后,我们小心翼翼地剃除脏污毛发,暴露创面以便兽医进行下一步治疗。这里的人和动物不仅仅是救助者与被救助者的关系,他们更像家人,彼此需要又彼此守候。
图为队员为被救助的泰迪犬剃毛
竹林深处的疗愈之旅,感受文化乡村的生命力
当实践团队带着在动物救助基地收获的感动与责任,踏入老疯杨治愈小村的竹编工坊时,双手即将触摸的不仅是柔韧的竹条,更是千年文化传承的脉络。
在竹编传承人的指导下,大家开始学习编织船型竹编。竹编讲究的是心细手稳,每一根竹条的走向、每一个编织的结扣都关乎作品的质量。大家从最初笨拙地劈竹条、编竹篾,到逐渐掌握编织技巧。捧起自己亲手做出的小船时,心里充斥着说不出的自豪与感动。
图为队员们制作竹编小船
竹编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先辈们的智慧。一根根竹条,在匠人手中化作承载记忆与智慧的艺术品,恰似公益事业中那些微小却坚定的善意,都在以独特的方式,诉说着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故事。
归途中的深刻领悟
返程时外面已经飘起了大雨,车窗外的基地和小村渐渐模糊成两个小点。但那些画面却愈发清晰:志愿者们沾满毛发的衣服,小动物们闪烁着希望的眼睛,还有竹编师傅鬓角的白发。原来,守护生命与传承文化本质上是同一种坚守——都是用今日的微光,照亮明日的可能。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是一场有关生命温度与文化厚度的探寻之旅。在老疯杨动物流浪救助基地,我们触摸到了公益纯粹的模样——那是无数志愿者用岁月与耐心,为流浪动物筑起的生命港湾,诠释着人类对万物生灵的善意与担当;在治愈小村的竹编工坊里,大家又见证了非遗技艺的沉静之美,一根根竹条交织的不仅是器物,更是千百年文化脉络的延续。
社会责任并非抽象的概念,它既藏在为流浪动物擦拭毛发的温柔指尖,也凝结在编织非遗竹编时的专注目光中。未来,这份在实践中萌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必将化作青春力量,激励大家在公益事业与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博爱与传统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文/刘波杨 顾凡宜 何煜良 图/谭艳 袁诚浩 刘家岐)
上一条:2025暑期社会实践丨"柚向未来"实践队开展课业辅导活动 下一条:2025暑期社会实践丨阳光基层实践队开展社区卫生清洁与反诈宣传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