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我‘棕’有你,千‘编’万化”实践队走进成都市新都区编织艺术中心,研发了“巧帆棕编”小程序,将传统技艺与新兴技术巧妙融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赋予棕编产业崭新活力。
为探索“互联网+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新模式,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考察和对话手工艺人,深入学习新繁棕编的历史传承和制作流程。
实践队员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棕编晾晒。齐嘉彬 摄
手工艺人们正在进行棕编划丝过程。齐嘉彬 摄
为进一步了解长者群体以及年轻群体对于棕编产业发展态势及从业趋向的看法,实践队成员们分别采访了新繁棕编传承人刘俊英以及当地年轻人代表龙娟。
实践队员正在对刘俊英老师进行采访。翟天泰 摄
队员们发现,传统棕编存在的问题用一个字来概括——旧。这样一门古老的技艺,需要更多新的力量注入。这里的新不仅是参与人员的创新,还有产品类型的创新,制作模式的创新,售卖渠道的创新,思维模式的创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新”出发,拓展棕编产品销售宣传渠道,解决人才流失问题。
秉承着“活态传承、活力再现”的基本理念,实践队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了一个集非遗文创交易与非遗交流圈于一体的非遗文创综合电商平台,助力非遗文创产业化发展。实践队设计了“巧帆棕编”小程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新繁棕编文化,累计建立棕编产品模型十余个,为棕编产品的宣传和销售,提供了新的渠道,打开了新的商机。
实践队进行小程序开发、3D建模。郭浩 摄
抖音、小程序以及模型展示。程望 摄
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宣传新繁棕编文化,发布“万‘编’不离其‘棕’”系列短视频十余部,点击量达十余万;开展直播五次,累计点赞观看近10万次。后台数据分析表明,除了四川地区的人们对于棕编直播热情高涨外,广东地区也对棕编产品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喜悦”“期待”“好奇”是后台情绪统计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
“编织玫瑰”环节
为了进一步提高棕编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棕编产品的销售。实践队在成都市新都区举办了棕编进社区系列活动,此次活动分为“初识棕情”“编织玫瑰”“专家点评”三个模块,累计接待了160人次,展览棕编产品100余件,线下学艺产出棕编产品50余件,售卖棕编产品40余件。成都大运会组委会对实践队通过互联网新兴技术助力非遗产业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成都大运会组委会与实践队合影
成都市文广旅局非遗处处长张擎与实践队员进行“棕编”对话
报道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