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工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赴深地川科1井开展超深勘探实践
8月1日—5日,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奔赴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公司川西钻探公司及深地川科1井现场,开展“超深油气勘探技术调研与实践学习”活动。这支由石油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学生组成的实践队,深入万米深井勘探一线,在地质数据采集、钻井工艺学习与智能系统观摩中,解锁地下“新蜀道”的科技密码,让课堂理论与现场实践深度交融。
图1实践队员在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川西钻探公司前
图2参观川西钻探公司提质增效主题展
作为我国第二口万米科探井,深地川科1井设计井深10520米,需穿越25套地层、10个无规则压力系统,面临138兆帕超高压与224℃高温的极限挑战,被业内专家称为“入地难度堪比登月”的工程,承载着破解四川盆地超深层油气成藏规律、提升我国深地勘探技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使命。实践队首站来到川庆钻探公司川西钻探公司,队员们在公司大楼前举起队旗合影,随后走进企业展厅,在“川西钻探公司打造提质增效‘精进版’”主题展板前围站聆听讲解,了解到企业在超深井钻井效率、智能生产系统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当步入“工程作业智能支持中心”,看到标识墙上“川西钻探公司工程作业智能支持中心”的字样与企业标志,大家直观感受到“科技赋能深地勘探”的强劲脉搏。
图3 学习川西钻探公司工程作业智能支持中心标识墙
从公司展厅来到深地川科1井现场,实践队首先在仿真模型展厅驻足研讨。队员们在印有“中国石油 深地川科1井”的模型前举起队旗,背景中“转观念 勇创新 强管理 创一流”的横幅格外醒目;“深地川科1井”沙盘完整还原了钻井平台布局、钻机设备与井下管柱结构,循着“钻具组合”“泥浆循环路径”的互动讲解,大家一步步厘清超深井钻井的核心流程,凑近观察深地川科1井仿真模型细节,钻塔、设备的精巧还原让理论知识变得具象可感。随后,在川科1井智能监控室,多屏显示系统实时呈现井场三维坐标、地层压力曲线与井下工况数据,工程师现场演示“压力系统动态预测”“钻头寿命评估”等功能。
图4实践队在深地川科1井模型前
图5深地川科1井仿真模型
图6川科1井智能监控室多屏系统
井场实地调研中,“创造万米深井纪录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红色标语牌矗立在现场,实践队在钻井平台旁听取工程师讲解国产12000米钻机的技术突破,近距离观察钻杆起下、泥浆循环等操作。
座谈会上,川庆钻探技术专家分享道:“川科1井的地质剖面相当于一部‘地球演化史书’,我们在5623米井段试获86.8万方高产天然气流,印证了川西超深层的勘探潜力。”队员们分组参与岩心观察、钻井参数记录等工作,地质调研小组还与工程师共同分析起川西北深层碳酸盐岩的储层特征。
图7井场“创造万米深井纪录”标语牌
井场入口处,“牢记总书记嘱托 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拱门在红旗映衬下格外庄严。
图8井场“向地球深部进军”拱门
从川庆钻探公司的技术展厅到川科1井的钻井平台,从仿真模型的原理推演到井下数据的实时分析,实践队在“转观念、勇创新、强管理”的行业氛围中,既锤炼了专业技能,更坚定了“挺膺担当”的青春誓言。新一代石油学子正以行动诠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让青春在深地勘探的征程中绽放光彩。
上一条:“竹梦燃绿能,点亮世运光”——储层增产改造创新先锋实践队为新都附近小学生普及绿色世运理念 下一条:基层志愿服务团|石工院“硕志筑基层”暑期社会实践队以青春力量赋能基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