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工院本-硕-博复合实践队邛崃行:穿越千年的能源探索
为传承石油精神、践行能源报国使命,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向新而行,油育青苗”本-硕-博实践队于7月2日赴四川邛崃开展为期10天的沉浸式实践学习。队员们穿梭于古今能源开发现场——从世界最早开发利用天然气的汉代临邛火井到现代化集气站,从红军长征能源保障历史遗迹,到国内深层天然气勘探重点井,在历史与科技的碰撞中深化专业认知。
溯源千年智慧:从火井广场看中国天然气开发史
实践伊始,队员们来到了“世界第一井”——汉代临邛火井遗址,队员们怀着敬畏之心,触摸着这段跨越两千年的能源开发史。当实践队李骏老师指着复原的火井遗址,详细解读"火井煮盐"的古老智慧时,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古代工匠们利用竹制管道输送天然气、用陶制容器收集卤水的生动场景。站在复原的汉代"火井"装置前,看着竹制管道与现代钢管、陶制容器与当代分离装置的古今对比,一种跨越时空的科技传承感油然而生。实践队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何泽鑫感慨道:"原来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年前就开创了天然气工业应用的先河,这份智慧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
参观“世界第一井”——汉代临邛火井遗址
了解穿越千年的“黑科技”,古代天然气管道—竹子
走进现代气田:平落集气中心站的数字化实践
实践第二阶段,队员们和指导老师在邛崃作业区平落集气站开展跟岗实习。走进平落集气中心站,扑面而来的是现代化工业的气息,智能化巡检机器人沿着既定轨道缓缓移动,处处彰显着现代化油气工业的科技魅力。队员们跟随技术人员的讲解,从进站安检开始,逐步了解天然气处理的完整流程,在高含硫天然气处理区,先进的脱硫装置正在高效运转,在中控室里,巨大的电子屏上闪烁着整个集输管网的实时数据,值班技术人员指着智能系统解释道:“这些跳动的数字就是管网的'生命体征',任何一个参数异常,系统都会自动预警”。短暂的跟岗实习队员们收获巨大,站内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严谨的工作作风深刻影响了同学们,实践队员海洋油气工程专业2024级本科生邓旭说到:“作为一名大一学生,自己在学校尚未接触到很多专业知识,这次实践让我们能够深入油田生产一线,近距离接触生产设施,为日后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邛崃采气作业区集气中心站仪控室电子巡检岗参与生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核对
现场跟岗巡检
红色能源教育:长征纪念馆里的石油思政课
红军长征纪念馆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讲述着革命年代的能源故事。在能源保障专题展区,队员们驻足观看红军在陕甘宁地区利用油苗解决燃料短缺的历史照片,特别是一组红军战士手工炼油的复原场景,让大家深刻感受到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保障能源供给的不易,这些红色记忆,为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能源安全思政课。
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
挑战深层勘探:大深2井与大探1井的科技攻坚
实践最后一站,队员们来到了大深2井和大探1井钻井作业现场。站在大深2井战场内,巨大的钻机轰鸣声仿佛在诉说着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决心,整个钻进过程中,无数工程师和技术员日夜坚守,克服高温高压难题最终在8000米深处发现优质储层,为祖国能源安全注入“强心剂”。在大探1井的岩心库房里,队员们亲手触摸灯影组的碳酸盐岩岩心,通过显微镜观察储层孔隙结构,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这些超深井的突破,靠的是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和跨学科协作的创新,这正是新时代石油人需要传承的精神。
师生在大深2井合影
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认知的升级,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从古人智慧到现代科技,从革命精神到创新突破,队员们用脚步丈量了中国能源发展的历史轨迹,正如实践队指导教师张继老师所说:"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这次实践为同学们埋下了一颗能源报国的种子。"
实践队合影
上一条:海洋油气工程2024级2025年春季学期学情分析会成功召开 下一条:基层志愿服务团|石工院理响乡村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李堂乡举办“永远跟党走”主题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