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童精中研究员应邀作“钢-高韧性混凝土复合板壳结构的非线性分析理论与应用”学术讲座
2025年10月16日下午,浙江大学童精中研究员应邀在明志楼A536开展题为“钢-高韧性混凝土复合板壳结构的非线性分析理论与应用”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院长甘丹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硕、博士研究生参与。
讲座伊始,童研究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高性能组合结构的定义和基于UHTCC的工程结构韧性提升方法,并从建筑、桥梁和海洋结构三个方面详细讲述了韧性结构在不同工程环境下的组合形式。他指出,传统桥面结构钢材用量多、焊接工作量大,铺装层局部刚度低、局部变形明显,这导致桥梁结构施工工艺复杂且耐久性不足,焊接细节处易疲劳开裂。为应对以上行业技术瓶颈,童研究员团队深入研究了栓钉剪切失效机理,设计正负弯矩性能试验,分析结构的承载能力、抗开裂特性和抗疲劳性能,提出了一种韧性组合桥面结构体系,并建立其“界面-承载-抗裂-疲劳”完整设计理论,可将栓钉数量降低40%以上,配筋率降低50&以上。此外,团队根据单加劲肋试件试验得到的典型开裂模式,将试件简化为两段简支的受弯板进行数值模拟并建立参数模型,依据模拟结果阐释裂缝开裂机理,并推导裂缝宽度预测理论模型。
讲座最后,童研究员强调韧性是物体吸收能量的能力,高韧性混凝土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能有效吸收大部分能量,保护内部材料,保障结构安全。本次讲座兼具方法创新性与科研启发性,既提出了先进的复合结构研究方法,也为师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与会师生积极提问,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 1 报告现场

图 2 师生交流
童精中,浙江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B类(原国家优青)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资助。在清华大学先后获工学学士和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工程复合结构及其非线性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30余篇发表在JSE-ASCE、EESD、ES等结构工程领域权威期刊,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7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编行业规范5部,担任4部SCI期刊编委,多次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牵头获国家一级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并获浙江省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工程建设行业杰出科技青年等荣誉。
上一条:西南石油大学副校长裴向军一行莅临我院调研座谈 下一条:“讲赛践炼”育新人:学院举办2025级新生田径运动会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