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永利

当前位置: 首页>>MEM>>新闻动态>>正文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MEM 学生赴通济堰开展专业研学
2025-08-28 16:41 MEM2023级第三学习小组 


为强化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实践教学成效,8 月 2 日,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测绘学院组织9名 MEM 学生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通济堰灌区开展专题研学活动。此次活动以 “传承千年水利智慧,赋能现代工程治理” 为主题,通过系统性实地考察、技术研讨与案例剖析,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情境,为培养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奠定实践基础。

微信图片_20250805165523

通济堰作为岷江流域重要水利枢纽,始建于西汉景帝时期,历经唐代大规模重建及宋代制度化修缮,逐步形成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大型有坝引水工程体系之一。其核心渠首枢纽采用 “竹笼石坝 + 活动坝体” 复合结构(现代已升级为混凝土坝动态调控系统),通过 “辫状分级渠系” 实现 52 万亩灌溉区自流供水,惠及成都、眉山两市四县区百万人口,体现了古代水利工程 “天人合一” 的系统思维。

工程方面,支渠及其以上渠系建筑物3786处(座),水闸79座,年均供水量13亿m3左右。1998年至2019年通济堰灌区已连续开展了十期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主要完成了渠首枢纽,总干、东干、西干3条干渠和14条万亩灌区以上支渠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的整治。2022年一体化以后,新建总干渠量测水设施1台,智能化分水闸13个,完成了新津站标规化提升改造,处机关、彭山站、东坡站、青神站风貌提升改造。

调研团队首站抵达通济堰水利博物馆,通过文物实证、文献考据及三维数字建模技术,系统梳理工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迭代:汉代 “石笼奠基” 工艺解决基础防渗难题,唐代 “铁壁筒” 量水设施实现精准配水,宋代 “冬修春灌” 制度构建运维体系,明清 “渠长负责制” 完善基层治理机制。管理处工程师指出,通济堰 “动态适应水文变迁、多目标效益协同” 的建管理念,为现代大型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营提供了历史借鉴。

微信图片_20250805165611

在通济堰渠首枢纽现场,团队重点考察了 “引、蓄、灌、排” 一体化系统。技术人员详细演示了基于物联网的闸门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布设水文监测终端,实时采集水位、流量、水质数据,经智慧平台算法优化,实现汛期泄洪与旱季灌溉的动态切换,调度响应时间较传统模式明显缩短。

参观结束后,团队在通济堰管理处新津站举行专题座谈会,共同学习了灌区在水资源科学配置、工程全周期运维、基层治理协同等方面的实践经验。结合专业课程知识,围绕大型工程风险管理、资源优化调度、可持续发展评估等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同学们表示“古人在材料限制下实现千年工程永续,其核心在于系统思维与因地制宜的管理智慧,这正是现代工程管理者需要传承并升级的核心能力”。

微信图片_20250805165703

此次研学活动中,调研团队通过近距离观察世界灌溉遗产的历史价值与现代转型,深刻认识到:卓越工程管理需兼顾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与生态可持续性,其核心是建立 “全要素协同、全周期管控、全方位适配” 的系统思维。未来,西南石油大学将持续深化与重大工程实践平台的合作,推动 MEM 专业教学与行业需求深度对接,为国家培养更多既懂理论又善实践的工程管理领军人才。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