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风采】学院“循红拾遗、乡遇未央”育青实践队走进中江
龙泉山麓,川西平原,夏风暖煦。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循红拾遗、乡遇未央”育青实践队的队员们,恰似文化的耕耘者,深入皇家永利中江县圣寿村。在这里,他们用耐心的讲解铺展支教的画卷,用鲜活的体验传递非遗的芬芳,用炽热的星火点燃红色的记忆,用璀璨的星光启迪科技的梦想,让希望的种子在这片渴望成长的心田里生根发芽。2025年7月3日至20日,育青实践队联合中江县圣寿村开展以“教育赋能、文化传承、科技宣传”为核心,涵盖支教、红色教育、非遗体验和“两弹一星”知识推广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支教燃灯,育梦成光
为聚焦教育强国建设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青实践队的队员们在中江县圣寿村村委会开设了为期18天的支教课程。在化学课上,当实践队员将平凡的材料混合,瞬间产生“火山喷发”般的绚丽泡沫,课堂里爆发出阵阵惊叹与欢呼。“原来科学这么神奇!”孩子们围在实验桌前,亲手操作,清澈的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从俄罗斯文化科普到英语趣味口语,从书法的一撇一捺到手工的奇思妙想,15门多元课程如七彩阳光,照亮了圣寿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想象。课堂之外,队员们来到学生家里,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未来发展路径。当队员细致阐释“兴趣引导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时,家长表示:“你们的课程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你们的访谈更是给家长们指明了方向,谢谢你们!”在与村党支部书记的座谈中,他感慨道:“你们用热情和专业,让圣寿村的孩子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让家长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这份情,这份力,我代表全体村民,由衷感谢!”
英雄丰碑,精神永铸
为深化爱国教育,实践队专程参访了黄继光纪念馆。穿梭于历史场景间,队员们看到模拟的上甘岭战役阵地,枪炮模型、沙土堆砌的工事,逼真还原出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当听到黄继光为掩护战友、摧毁敌人火力点,毅然用胸膛堵住枪眼的壮举时,陷入良久沉思。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英雄以身殉国的壮举和“不立功不下战场”的铮铮誓言,深深震撼了每一位队员的心灵。泛黄的老照片以及带着战火痕迹的旧物,让队员们不仅触摸到英雄精神的厚重,更明晰支教使命的分量。大家纷纷表示,要将黄继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以此激励自己在乡村振兴中贡献力量。
指尖匠心,面里乾坤
中江县挂面村,以其传承千年的手工挂面技艺闻名,该技艺于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生产的挂面以质地柔韧、口感细腻著称,已成为当地极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与经济名片。在非遗传承人刘师傅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亲身参与了“和面—上棍—晾晒”的全流程,并学习“一圈一叉”的独特技法。尽管只是体验,队员们却无不深切感受到这项技艺蕴藏的精巧与智慧。刘师傅边示范边回忆道:“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挂面,我们常常天不亮就得和面,天擦黑还在忙活……”从刘师傅的话语中,队员们深深感受到了非遗传承的艰辛与挑战。亲历方知珍贵,躬行乃悟传承。队员们带回的不仅是手中的技艺和素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们将把这浸润着汗水与智慧的乡土记忆,转化为支教课堂上的生动教材,让文化之光照亮更多心灵。
两弹一星,星火相传
科技是国家进步的基石,是民族复兴的翅膀。作为新时代青年,实践队员们深知科技发展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此,实践队积极入选国家专项2025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以此来践行科教兴国之使命。“铀矿石有辐射,但揣一斤在兜里,辐射量和戴块夜光手表差不离。”队员们用这样的比喻,拂去孩子们对核辐射的恐惧。从北山团队三十年的坚守,到华龙一号的突破性研发,再到黄饼提炼、铀浓缩和核燃料元件制造,这些原本深奥的内容,在队员们的讲解中变得鲜活起来。“1千克铀-235完全裂变,能量抵得上2500吨煤!”这个数字让孩子们忍不住瞪圆了眼睛。讲到我国“人造太阳”等核聚变研究的突破时,队员们望着孩子们说:“将来,核技术不光能发电,还会成为人类用不完的清洁能源。”科学的种子,就随着这些话语悄悄落进孩子们心里。
“循红拾遗志不休,乡遇未央梦正酬”育青实践队的队员们,足迹印在中江沃土上。他们追寻英雄足迹,播撒知识星火,更点燃了传承匠心、振兴乡村的热望。村支书望着这群忙碌的身影,感慨道:“这些年轻人啊,像一场及时雨!带来的不只是书本和电脑,是把活水引进了我们这方乡土,让老手艺有了新传人,让老村子看到了新奔头!”
中江县的故事,在阳光与麦香中绵延。当青春的身影汇入远方的地平线,他们种下的种子却在这片红土地悄然萌芽。这场始于追寻的相遇,早已融入中江跳动的脉搏,在每一根挂面的韧劲与每一颗仰望星空的好奇心里延展。育青实践队的队员们,正满怀期待,为需要青春力量的地方书写更多振兴故事,他们始终坚信:乡遇永远未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