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80周年|红途思政,西南石油大学石大“政”能量实践队赴古城坪红军村开展调研活动
将“三下乡”的脚步,迈向红色热土;把青春的目光,投向革命史诗。2025年7月7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西南石油大学石大“政”能量实践队同四川农业大学的“红星传承·小展红途队”走进皇家永利雅安市芦山县龙门镇古城坪红军村,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红色文化探寻之旅。
两支实践队伍在红军村村口的合影
芦山县龙门镇古城坪红军村曾是红军长征时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司令部所在地。1935年红军南下,朱德、徐向前等革命先辈在此居住了108天,经历了多场战役,制定了红军南下相关策略。在这里写下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六个“最”,是红军翻越第一座大雪山的前站。这里保存了红军途经芦山遗留的革命遗迹:红军标语碑廊、红军总司令部旧址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等,是长征精神的见证。
进入红军村,“青龙场战斗遗址”雕塑群还原了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此作战的场景:战士们冲锋、攀爬、掩护的姿态生动具体,红旗飘扬,再现了战斗的紧张氛围。据记载,1935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为夺取芦山县城攻打青龙场。经多日部署与夹击,红军最终围歼川军石照益、周重生两旅,歼敌5700余人,此战被朱德元帅称为“天芦战役中的模范战例”。
沿着红色足迹前行,113米长的浮雕墙铺展眼前。14幅浮雕,串联起中央红军途经芦山、南下红军转战芦山的两段历史。从行军的艰难跋涉,到战斗的激烈交锋,每一刀雕刻,都是对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溯。队员们缓缓踱步,在 “红军长征在芦山” 的字样前驻足,先辈们的身影,在浮雕里鲜活,在心底扎根。
沿台阶拾级而上,实践队来到了红三十军军部制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旧址。这里曾是革命指挥中枢,革命先辈们在此运筹帷幄,为革命胜利拼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厚重历史。在此,石大“政”能量实践队员聚焦于芦山的长征故事,将其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鲜活教材,进行微党课的录制。同时,队员们唱响《唱支山歌给党听》,悠扬旋律在旧址回荡,红色精神在歌声中流淌。
中国红军总司令部旧址
石大“政”能量实践队队员录制微党课画面
随后,实践队来到了红军长征烈士纪念碑下。纪念碑巍峨庄严,徐向前元帅晚年的题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12.08米的碑身,基座四周305个名字,是生命铸就的永恒,他们是在芦山牺牲的红军烈士、苏维埃干部,还有支持红军的群众,有些烈士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碑上的名字仅仅是他们各自的小名、绰号,像“罗狗儿”、“李老九"、“屠夫儿子”等等。他们的姓名或许曾被战火掩埋,此刻却清晰镌刻,让我们铭记:岁月静好,是有人曾负重前行。
石大“政”能量实践队在红军长征烈士纪念碑下的合影
在纪念碑后,“红军树、龙马树” 静静伫立,1200年的树龄,承载着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传说徐向前元帅曾将战马拴于树旁,饮马小潭,战马牺牲后,英灵与树相融。雷击后的马头龙尾奇景,让树与革命先辈的情感,多了份传奇与厚重。队员们围树而立,听着故事,仿佛看见当年战马奔腾的身姿,感受到先辈与战马间的羁绊,那是对革命事业至死不渝的忠诚。
红军每到一处都是标语先行,每一幅标语都是一段历史、讲述着刻骨感人的红军革命故事。漫步其中,红军工农小学的朗朗书声似在耳畔,红军食堂的烟火气息若隐若现。队员们穿梭于旧址与新景间,对整个红军村进行扫描建模,创新践行数字化VR情景思政课新模式,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土壤里,开出绚烂之花。
此次红军村之行,于实践队队员们是一场精神洗礼。革命先辈们的热血与牺牲,化作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作为新时代青年,石大“政”能量实践队愿做红色火种的传递者,把在芦山汲取的力量,化作前行的动力,让革命精神在时代浪潮中,永续传承,熠熠生辉 。
上一条:星火伴学社会实践队赴渝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法治护航童心成长 下一条: 西南石油大学:用实践传递教育与真情,赋能红色文化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