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与思维——相互独立还是相互依存?
5月9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在思学楼B107举办了一场题为“语言、文化与思维——相互独立还是相互依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特邀东英吉利大学政治、哲学、语言与传播研究学院名誉教授Chris Sinha和Vera da Silva Sinha博士担任主讲嘉宾,吸引了众多教师和研究生参与。讲座由李虎副院长主持。
Chris Sinha教授是认知科学与文化语言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主要研究语言、认知与文化的关系,致力于整合认知与社会文化方法。Vera da Silva Sinha博士是人类学家与语言学家,专注于语言和文化对人类心智的塑造作用,其研究横跨语言学、人类学与认知科学。
讲座伊始,Sinha教授以生动的跨文化案例切入主题,通过对比传统的规则与符号认知主义(强调形式化、模块化)与情境化、具身化的认知范式(强调互动、多模态和文化的嵌入性),揭示了认知研究的范式转型。他以丹麦与墨西哥萨波特克儿童的空间认知实验为例,展示了语言对非语言任务的深层影响——萨波特克儿童通过身体部位词汇建构空间关系,其认知模式与依赖方位介词的丹麦儿童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传统认知科学中“思维独立于语言”的假设,更印证了文化实践对认知模式的塑造作用。
随后,Vera da Silva Sinha博士将讨论延伸至时间认知领域。通过对阿蒙达瓦、胡尼库伊等亚马逊原住民的长期田野研究,她系统阐释了以自然现象(如月相、河流水位)和社会活动(如种植、庆典)为基准的“事件时间”系统。研究显示,这些文化中时间被概念化为“动态事件网络”而非抽象轴线,由此提出“扩展具身认知”框架,强调文化符号(如绳结记事)和工具实践如何重构认知边界。她总结道:“语言既是文化的表达载体,更是思维与环境的互动界面,这种互动催生了多样化的认知生态。”
讲座尾声,师生围绕“语言相对论的理论边界与实践意义”“跨文化认知研究对当代教育范式转型的启示”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Sinha教授在总结发言中特别强调:对认知多样性的理解,既能解构西方中心主义的科学观,又能为人工智能的具身化设计提供文化维度参考。这一观点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师生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理解,更推动了跨学科对话。正如主讲嘉宾所言:“唯有超越单一文化范式,认知科学才能回应‘人类心智本质’这一终极命题。”学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国际学术交流,重点推进本土化认知研究与全球学术网络的联动,力争在语言文化多样性研究领域形成特色突破。
摄影:杨海军
下一条:讲座预告:Language, Culture and Mind--Independence or Interdependence?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