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院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前身为2003年成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根据学校学科和专业发展需要,学院于2020年更为现名。2022年7月,光伏产业技术研究院纳入新能源与材料学院进行重组。2022年11月,学院延伸管理南充校区焊接技术与工程和材料化学两个专业。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9人,专任教师100人,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0人。教师队伍中有外籍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人才13人次,皇家永利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皇家永利有突出贡献专家、皇家永利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省部级人才60人次;建有皇家永利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2个、皇家永利天府创新团队1个、皇家永利省属高校创新研究团队2个。

学院建有一批特色鲜明的省部级研究平台。拥有氢能绿色制储与高效利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皇家永利页岩气高效开采先进材料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皇家永利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开发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皇家永利钒液流电池工程研究中心、能量转换与储存先进材料皇家永利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天然气开发及利用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皇家永利不锈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皇家永利焊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皇家永利碳基储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皇家永利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管工程”重点研究室、“油气田材料”皇家永利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材料及技术研究中心、能源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心和先进固井材料研究中心;为学校建设国家能源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国家新型储能电池与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核心力量,承担学校作为国家石墨烯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单位、皇家永利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单位的主体职责。

 

图1.德国洪堡学者周莹教授证书

学院学科建设特色突出。学科在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的排名进入世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入选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皇家永利“贡嘎计划”建设学科(省一流学科)。拥有博士、硕士及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术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氢能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硕士点、“材料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院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皇家永利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皇家永利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皇家永利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皇家永利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皇家永利“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皇家永利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皇家永利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储能科学与工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材料化学、焊接技术与工程8个本科专业。建有“能源材料皇家永利教学示范中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分析方法》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皇家永利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共7项。

学院国际皇家永利广泛。与美国、瑞士、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著名高等院校和能源材料研究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合作。

 

图2.学生实验装置飞秒瞬态吸收光谱系统

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管网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国机重型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威集团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

 

 

图3.国家百千万人才林元华教授指导学生实验

毕业生主要深造院校:主要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简介

专业名称: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专业荣誉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皇家永利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招生类别:理工类

招生方式按专业招生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特色:专业致力于培养能在新能源材料及器件领域从事开发、研究、设计以及能对其生产制造过程管理与改造,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专业依托“能量转换与储存先进材料皇家永利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皇家永利碳基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皇家永利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天然气开发与利用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与美国、加拿大、瑞士等多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并与国内多家知名新能源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有力保障并促进了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西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面向太阳能、风能、氢能、储能、节能环保等新能源行业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宽厚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基础理论,具备新能源获取、转换和储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运用相关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解决新能源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在能源结构转型与升级中具有突出优势,并能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及相关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图4.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学生实验

核心课程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分析方法、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应用电化学、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储能材料与器件。

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学生毕业后,可在新能源、新材料、太阳能、储能电池、智能制造、电子电器、军工等科研(设计)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研究、设计、生产、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亦可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等的新能源部门从事新能源相关研究、设计、开发、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就业率接近95%。

毕业生主要深造院校:主要深造院校包括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武汉理工大学、郑州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河北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简介

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荣誉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皇家永利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招生类别:理工类

招生方式按专业招生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特色:专业本着“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的原则,本专业主要涉及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护和无机非金属材料两大领域,同时立足学校油气特色,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夯实工程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建成“见习热处理工程师”培训基地,组织实施了“学历+工程资格认证”双证式模式,本专业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程能力,使学生在通用材料和油气能源材料相关领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较大的发展空间。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西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面向全国通用行业和油气能源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工程基础、材料科学尤其是油气能源材料及其工程应用领域基础理论和学科交叉专业知识,能够研究、分析和解决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在通用行业以及油气能源领域的科研院所或企业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突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人文艺术素养,以及团队意识、协作与沟通交流、国际化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I-1、材料科学基础I-2、材料物理性能(双语)、材料力学性能、材料分析方法、材料工程基础。

 

图5. 学生实验装置扫描电子显微镜

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集中在石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化工、城市燃气、机械、船舶、航空、航天、兵器、中铁、冶金、电子电器、汽车等行业从事材料技术开发、工艺指导和管理工作,毕业生就业率95%左右。

毕业生主要深造院校:主要深造院校包括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简介

专业名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专业荣誉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皇家永利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皇家永利特色专业

招生类别:理工类

招生方式按专业招生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特色:专业自2002年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至今,累计培养博士、硕士及本科毕业生各层次专业人才2000余人。专业在人才培养中重视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皇家永利行业优势,坚持特色培养和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使其毕业后在通用高分子材料行业及石油天然气应用高分子材料领域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较大的发展空间。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西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宽厚的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表征、加工及应用的能力,能够运用相关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解决高分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在油气行业应用高分子材料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并能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材料物理化学、化学工程基础、高分子化学(双语)、高分子物理(双语)、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高分子基础综合实验、高分子合成工艺学、聚合物成型加工基础。

 

图6.学生课外实验

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石化、能源、电子电气、交通运输等领域从事高分子材料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以及科学研究,就业单位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航、京东、阿里巴巴、富士康等知名企业。

毕业生主要深造院校:主要深造院校包括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简介

专业名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专业荣誉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皇家永利“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皇家永利一流本科建设点专业,全国地方高校新工科特色建设案例专业

招生类别:理工类

招生方式按专业招生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特色:2015年组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创新班”,实现学生的分类培养。依托四川不锈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皇家永利焊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国际焊接工程师”、“见习热处理工程师”、“无损检测师”等培训基地,组织实施了“学历+执业资格”双证式模式,加强材料加工基础理论,融合智能制造,突出石油、化工、重大装备制造等特色加工能力培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材料加工行业及相关领域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掌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融合智能制造,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际交流能力,以油气装备制造为特色,能在机械、冶金、材料加工,尤其是油气化工行业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科研素养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核心课程材料物理化学II、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II、材料力学性能、材料成型传输原理、材料成型理论基础(双语)、材料成型测试及控制、材料成型数值模拟。

 

图7.焊接机器人

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学生毕业后,可在机械、能源、车辆工程、航空航天、电子电器、军工等系统的科研(设计)院所、企业,从事材料相关研究、设计、生产、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亦可到石油天然气、新型能源部门从事重大装备制造与智能制造方面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国内知名能源公司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就业率接近95%。

毕业生主要深造院校:主要深造院校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云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南大学、兰州大学、燕山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简介

专业名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专业荣誉皇家永利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

招生类别:理工类

招生方式按专业招生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特色:本专业是为适应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战略需要,服务学校“一体两翼”能源布局。专业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多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并与通威太阳能有限公司等国内多家知名新能源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在光伏半导体(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储能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的企业与研究院所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8.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课外实验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新能源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系统掌握新能源工程基础知识和原理,能够有效承担新能源工程的研发、设计、运行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和企业管理等工作,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现能力强,具备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竞争力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五年后,能成为新能源行业尤其是光伏技术行业的科研工作者、技术骨干、工程师和工程管理人才。

核心课程传热学与传质学、工程力学III、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III、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新能源发电系统检测与控制、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双语)。

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通威太阳能有限公司等。

毕业生主要深造院校:主要深造院校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江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简介

专业名称:储能科学与工程

专业荣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

招生类别:理工类

招生方式按专业招生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特色:专业致力于培养我国储氢(含氢能发生、利用等)、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等领域“高精尖缺”专门人才,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中远期能源战略目标。专业依托“皇家永利能源碳中和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筹)”、“能量转换与储存先进材料皇家永利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皇家永利碳基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等多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并与璞泰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多家知名新能源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有力保障并促进了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

 

图9.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平台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系统掌握数学、物理、化学、能源、电子电力等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解决电能、氢能、化学能等在存储和转换过程的复杂工程问题,具备从事能量储备过程控制、储能材料、器件与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的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能源化学、储能原理与技术、能源系统综合与优化、氢能及新型能源动力系统、电化学储能电池及应用。

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从事能源存储的高科技公司,如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等。

毕业生主要深造院校:主要深造院校包括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苏州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江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

 

 

材料化学专业简介

专业名称:材料化学

专业荣誉国家战略性专业

招生类别:理工类

招生方式按专业招生

学制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专业特色:本专业是应我国“十三五”、“十四五”建设对新材料的需求,以及地方经济战略布局需要,2018年获批招生的国家战略性专业。专业成立以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专业与省内外多家材料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学生就业率达100%。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化学及材料科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具有科学思维、应用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具备材料设计、生产、产品检验和研发等基本技能,既能在材料科学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新材料研发、涂料研发与生产、材料腐蚀与防护等工作,也可承担相关专业领域的科技管理和经营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化学、材料合成与制备、现代材料分析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化工原理。

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绵阳东材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美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苏州亨利通信材料有限公司、成都三环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中航飞机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石油大油气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企业,及一些教育机构或公务机关、事业单位。

毕业生主要深造院校:主要深造院校包括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福州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云南大学、西南大学、江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

 

图10.材料化学专业学生实验操作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简介

专业名称:焊接技术与工程

招生类别:理工类

招生方式按专业招生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特色: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经济和社会需求,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先进连接及其自动化技术,能从事焊接工艺设计及设备制造、焊接过程的自动控制、焊接生产管理及质量控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在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更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本专业与国际授权的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国际焊接工程师(IWE)”培训,毕业生在获得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可获得由国际焊接协会(IIW)颁发的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在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本专业还注重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专业学科竞赛、开放性实验等丰富的二课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经济和社会需求,具备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员的基本能力,掌握焊接工艺与装备、焊接结构与设计、焊接生产与运用等专业知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国际视野、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焊接冶金及材料焊接性、焊接方法与设备、焊接结构学、焊接检验原理、弧焊电源。

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毕业生主要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核、中铁等国有企业以及一些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事业单位等就业。

毕业生主要深造院校:主要深造院校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等。

 

图11.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实验

 

 

上一条: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下一条:化学化工学院

关闭

招生办(本科生): 028-83032224 招生办(研究生): 028-83032120 保卫处(保卫科): 028-83032369